上海朗诗绿岛针对上海冬冷夏热、“黄梅天”潮热霉变的特点,采用地源热泵系统,从土壤中提取能量,以常温水为媒介,制冷采暖,再加上镀有Low-E涂层、内充惰性气体的玻璃窗构成的严密的外围护系统,打造“恒温、恒湿、恒氧、低噪、适光”的人居模式。
与同等规模的传统住宅相比,朗诗绿岛每年减少5895吨二氧化碳排放,节约2121吨标准煤和589万度电。低碳产品需突破瓶颈我国住宅低碳技术产业处于方兴未艾阶段。正如我国其他行业低碳技术遇到的问题那样,当前我国住宅低碳技术也存在着严重不足,如技术研发及产品转化存在一定困难。当前我国住宅低碳技术存在着研究经费投入不足、起步较晚、技术不成熟、研发不均衡、市场前景不确定、推广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其中节能技术向市场转化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和合适的转化方式,造成了转化的成功率低,产学研无法有机结合的现象。以外墙外保温产业为例,至2009年我国涉及外墙外保温系统产品有关生产和销售的企业达到8000多家(不含原材料供应企业),但年产值最大的企业销售额仅约为3.2亿元,而国外同类大型企业年销售额则超过50亿美元。其次是低碳产品良莠不齐。
据2009年上海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对112组工程节能材料的监督抽查,结果显示抽样不合格率高达19.6%。其中在某住宅项目中,某涂料公司提供的两种外墙外保温产品均不合格。同时,节能产品大多价格较高,不利于低碳住宅的普及。当前我国居民建筑节能意识较为薄弱,在节能与价格面前常常选择一时的低价,间接造成了开发商对低碳住宅的不重视,低碳住宅推广较为困难。
有识之士认为,未来我国住宅低碳技术将通过国外资本与技术的引进,功能、质量与价格的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在规模日益扩大的同时,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也变得趋于合理,技术才能取得不断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