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环保“种子”基金对农村建筑节能的撬动
“节能砖项目更多的是发挥撬动和引领作用,最终目的还是要市场自发地形成动力和需求。所以我们在设计项目的时候就在考虑,不光是培训了几个人,建了几所房子,用了几块砖就行了,还得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市场转化机制。”中国循环经济学会墙材革新专业委员会主任滕军力说。
然而纵观2010年中国的建筑市场,虽然大部分城市已全面实现了建筑节能,农村地区却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很少有节能的房子。不仅如此,全国农村建筑节能标准也是个空白,农村建筑节能的技术标准体系仍待完善。
“农村建筑工程的组织、实施监管体系尚待建立,缺乏有效监管。针对促进农村建筑节能的行政政策、金融财税政策和融资机制等等也都没有建立起来,这些都对推广农村建筑节能形成了制约,也是项目致力改进的地方。”项目首席技术顾问徐力彤说。
由于城市建筑节能采用的外墙保温技术与建筑不同寿命,而农村自建房更多的还要考虑与建筑同寿命、防火安全、施工方便、经济节能,以及后期维护费用等问题,显然不能简单地将城市的经验搬到农村,因此可借鉴的也非常有限。摆在国家和地方项目办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一切几乎都要从零开始。
正是在这样的约束条件下,经过6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项目以节能砖和农村节能建筑示范推广为切入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农村建筑节能标准,探索形成了三个不同气候带的农村节能建筑模式;并且编制出了农村节能砖生产与节能建筑应用的政策和实施条例;结合“十三五”发展规划,还把节能砖项目成果成功地纳入到了国家发展规划中;并有力地推动了财政部对节能砖产业体系的优惠税收制度,从而为节能砖与农村节能建筑市场转化的可持续性奠定了政策基础。
具体来说,技术政策方面,项目推动了农村绿色节能建筑可持续发展研究,初步建立了节能砖与农村节能建筑的标准体系,包括:《烧结多孔砖和多孔砌块产品标准》、《复合保温砖与保温砌块产品标准》、相关产品测试标准、《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农村节能建筑烧结自保温砖和砌块墙体自保温系统技术规程(夏热冬冷地区)》,陕西省颁布了DP型烧结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程》(DBJ61/T103-2015,陕西),并制定了与其配套的《DP型烧结多孔砖墙建筑结构构造图集》。建立了节能砖与农村节能建筑的标准体系。
“其中《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是中国农村第一部住宅节能设计标准,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农村节能建筑的标准。从此结束了农村建房要么参照城市标准,要么没有标准的尴尬境况。”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宋波主任说。
除此之外,项目办还在国家能源局太阳能利用“十三五”规划中、在全国砖瓦行业“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未来在我国农村地区生产使用节能砖,推动农村节能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并被采纳。财政部发布《关于新型墙体材料增值税政策的通知》将项目推广的节能砖部分型号列入“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的新型墙体材料目录”,进一步带动了节能砖在农村地区的推广。
在项目的市场培育下,目前绝大部分项目点已经形成较完备的技术标准体系,节能砖产品和农村节能建筑市场已有据可依。地方上的技术规程也相继出台。湖北、浙江将“节能砖与节能烧结砌块应用规程”作为省级标准,用于指导农村节能建筑推广工程建设;陕西开发制定了寒冷地区节能砖与节能烧结砌块应用规程;截至2016年9月,通过各种方式将节能建筑和节能砖纳入工作计划的地方政府数量有125家。
浙江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办公室主任黄勇表示,通过节能砖项目的实施,浙江摸清了农村建房的基本规律、基本政策和基本程序,使农村建筑节能变成了该省一个常规性工作,推动了浙江农村节能砖应用和节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在示范和推广过程中,还主动与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生态移民搬迁、小城镇建设、民族地区富民安居工程以及农民群众改善住房的需求相结合,充分调动各地政府部门、墙改系统、砖瓦企业、社会资本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集中力量将项目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并且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可持续的资金支撑模式。据了解,该项目先后撬动、整合的建设资金已达20多亿元人民币。
“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不同阶段,主要矛盾不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也不同,现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非常重要的阶段。所以我们希望各方面的力量都能参与到这项有益于全人类的活动当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节能砖项目经理刘世俊女士表示,“节能砖项目只是一个种子基金,总预算52,362,118美元,其中GEF出资7,000,000美元,对于中国农村这样一个广大的建筑市场来说并不算多,中国政府和私营部门落实了配套达21亿美元,实际说明GEF资金充分发挥了杠杆撬动作用。现在来看,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能源处处长戈门先生表示,节能砖项目不单对中国农村建筑节能做出了贡献,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探索了很多接地气的好做法、好经验,并积极向发展中国家分享。为此,项目办结合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探索节能砖产业走出去实施路径。
项目的成功经验还吸引了东南亚等国家的关注。项目团队在印度举办的亚太地区能效会议上介绍的陕西大石头村的经典案例得到了联合国发展计划署亚太地区能效首席专家努外偶的高度肯定。项目还接待了孟加拉政府节能代表团在中国项目区进行观摩,并与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孟加拉代表处联合在孟加拉举办了项目经验分享会。
在中国大地上,为期6年的节能砖项目已经接近尾声,农村节能建筑却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对于中国的乡村来说,这只是建筑节能的一个开始,随着项目带来的意识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立,一个涉及到亿万农户的乡村环保格局渐趋萌生。
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副站长、国家项目办副主任王久臣告诉笔者,这个项目之所以能够取得初步的成绩,主要是抓住了两个关键。第一,紧紧扭住了农村建材节能和建筑节能这个新农村建设中和国家整体节能减排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短板;第二,切实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创新可持续的长效机制、因地制宜探索总结节能减排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试验示范适合农村农民特点的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技术路线、用开放共享的精神努力向广大农村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传播推广项目成果。但是恰恰是在这两方面,尚未完成的工作还很多、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
王久臣还向笔者介绍了未来的工作思路。一方面,“节能砖与农村节能建筑市场转化”项目的成果、工作经验与积累为美丽乡村创建以及农村地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一个可贵的抓手和平台、一个崭新的工作着力点,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实施政府相关方面的行动,为创建绿色低碳的美丽乡村闯出一条新路;另一方面,农业部具有与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内的众多国际组织密切合作,通过合作引领完善政策、提高能力、拓展工作的丰富经验。未来,农业部将积极争取与国际组织以及国家绿色气候基金、亚投行等机构的进一步延伸合作,在绿色村镇建设和“一带一路”国家相关合作方面开辟新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