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市府综合楼的性质具有特殊性,那么此前米市社区的节能改造更具普适意义。
米市新村2号楼是一幢普通的6层住宅楼,却是杭州市首批既有住宅的节能改造试点工程。
1993年建成的杭州米市新村2号楼,现在一共住了63户人家,老房子的毛病人人都能说出一大堆:建筑保温隔热差,夏天热冬天冷;西面是京杭运河支路的河道,因为没有遮挡西晒严重……在建筑专家的眼里,这都归结到一个问题——“住宅耗能”。
于是,包括了屋顶、外墙、遮阳设施、楼梯间以及门窗改造在内的一整套方案被提了出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建筑学系的老师们把改造方案讲解给居民听,请他们填写意愿调查表,决定最终的改造方案。
现在的2号楼,屋顶有一个4.8米架空层,架空层南北两侧各有上下两排窗户,用于夏天促进空气形成循环或冬天隔绝内外空气交换;楼房的外墙,在水泥和涂料的中间增加一层2厘米厚的保温材料,起到保温和隔热的作用;楼道平台上,加了一道移门玻璃,贴有反射材料的贴膜,阻隔光线中的部分红外线和紫外线辐射、热量;72户住户家的外窗玻璃上,也都贴上了反射材料的贴膜。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绿色建筑研究所对改造后的2号楼进行了跟踪研究,发现平均外墙传热系数从原来的2.00W/(M2·K)降至1.07W/(M2·K),基本达到了节能预期。而通过走访居民得知,顶楼居民普遍反映空调使用时间比往年有所延后,开启时间也有所缩短,而厨房、卫生间等用房因增加了活动遮阳设施,室内舒适度大大提升。
建筑改造标准从节能升级为低碳
杭州的庭院改善工程,要在3年的时间里,改善市区745个庭院,3365幢房屋。这些房子,大多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当时的设计标准低,建造工艺落后,墙体、屋顶、门窗等都没有充分考虑到生态节能的要求,在专家眼里,这些都是典型的非节能住宅。
在杭州这样一个冬冷夏热和热岛效应非常突出的城市,从视觉效果到住得舒适再到关注健康,米市新村2号楼的成功改造进一步提升了市区两级改善办的理念。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绿色建筑研究所眼下接到的任务,就是要审查环西新村两幢老房子的改造方案,提供咨询和技术服务,在这其中,改造的目标也从节能升级为低碳。
绿色建筑研究所博士田轶威介绍,节能改造关注的是建筑能耗,而低碳改造则涉及了交通、绿化、物管等多个方面,包括种植落叶乔木、调整行车道路等等。他认为,庭院改善正是探索节能低碳发展的良好契机。比如实施“平改绿”,在做好防水和加固处理的屋顶上种植绿化,有效防止千顶一面的尴尬局面,也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屋顶锻炼休闲场所。此外,在楼道和庭院道路上安装LED节能灯、人行道铺装采用吸收太阳能辐射的材料、建立高低错落的立体绿化系统等,都将让居民生活得更绿色、更低碳。
来自市建委的统计数字表明,截止2009年三季度,全市新建建筑全面实施节能50%标准,执行率达到100%;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试点有序推进;建筑能耗监测试点不断扩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不断拓展;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顺利启动。
[小贴士·自己可以尝试的节能改造]
据介绍,2000年后建成的大部分建筑,基本都符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而且中式建筑与美国、加拿大等国相比,能耗仅为六分之一。田轶威说,建筑节能,最重要的就是遵循自然的律动,注意通风遮阳,许多方式居民自己就可以尝试。
遮阳--搭建遮阳设施,及时挡住西面、南面的阳光,在夏天对于厨房等很有效。值得注意的是,遮阳设施应该是活动的,可以在冬天收起。
窗户--有条件的应更换中空玻璃窗,如果要节约成本也可以选择贴膜,这在夏天可以起到较好的隔热效果。同时还要注意气密性,既要不漏气,又要重视通风。
屋顶--屋顶甚至墙体都可以尝试绿化,大量种植佛甲草,在改造景观的同时起到最好的隔热保温效果。
专家建议,如果住户现在居住的房子或新买的住房还不是节能型住宅,可利用家庭装修的大好时机,进行建筑节能改造,不仅可提高居住的舒适性,还可节省采暖和空调费用,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