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 仪器
a. 磨口具塞量筒(50mL);
b. 三角烧瓶(100mL);
c. 移液管(5mL、10mL);
d. 滴定管(25mL)。
93 试剂(纯度均为分析纯)
a. 20%的乙酸铅溶液:称量中性(CH3COO)2Pb·3H2O20g,溶于水,稀释至100mL。
b. 10%草酸钾、磷酸氢二钠混合液:称最K2C2O4·H2O3g,Na2HPO4·12H2O7g溶于水稀释至100mL。
c. 斐林 溶液A:称取346g硫酸铜(CuSO4·5H2O)溶于400mL水中,煮沸放置一天,然后再煮沸、过滤,稀释至1000mL。
d. 斐林 溶液B:称取酒石酸钾钠(KNaC4H4O6·6H2O)173g,氢氧化钠50g,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0mL。
e. 025%葡萄糖溶液:称取275~276g葡萄糖于1L溶量瓶中,加盐酸(119比重)1mL,加水稀释至刻度。
f. 1%次甲基蓝指示剂:称取1g次甲基蓝,在玛瑙研钵中加少量水研溶后,用水稀释至100mL。
94 试验步骤
941 液体试样时,可直接用移液管吸取20±2℃的试液50mL,置于50mL具塞量筒中。若是固体干粉试样,称取50000g,溶于100mL溶量瓶中,用移液管吸取5mL置于50mL具塞量筒中。
942 在50mL具塞量筒中加入75mL20%乙酸铅溶液,摇动量筒使之与试液混合,然后加入10mL10%草酸钾、磷酸氢二钠溶液放置片刻,加水稀释至刻度,将量筒颠倒数次,使之混匀后,放置澄清,取上层清液作为试样。
943 用移液管分另吸取5mL斐林溶液A及B于100mL三角烧瓶中,混合均匀后加水20mL,然后用移液管吸取试样10mL,置于三角烧瓶中,并加适量的025%葡萄糖溶液,混合均匀后在电炉上加热,待沸腾后加一滴次甲基蓝指示剂,再沸腾2min,继续用025%葡萄糖溶液滴定,并不断摇动,保持沸腾状态,进到最后一滴使次甲基蓝退色为止。
944 用同样方法做空白试验,所消耗的025%葡萄糖溶液的体积为V0。
95 结果计算
还原糖含量按式(15)计算:
还原糖(%)=5(V0-V)………………………………………(15)
式中:V0——空白试验所消耗025%葡萄糖溶液的体积,mL;
V——试样消耗的025%葡萄糖溶液的体积,mL;
试样数量不少于三个,结果取平均值。
96 注意事项
961 试样加乙酸铅溶液脱色是为了使还原物等有色物质与铅生成沉淀物。
962 加草酸钾、磷酸氢二钠溶液是为了除去溶液中的铅,其用量以保证溶液中无过剩铅为准,若过量也会影响脱色。
963 滴定时必须先加适量葡萄糖溶液,使沸腾后滴定消耗量在05mL以内,否则终点不明显。
10 水泥净浆流动度试验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外加剂对水泥净浆的分散效果,用水泥净浆在玻璃平面上自由流淌的最大直径表示。
101 仪器
a. 水泥净浆搅拌机;
b. 截锥圆模:上口直径36mm,下口直径60mm,高度为60mm,内壁光滑无接缝的金属制品;
c. 玻璃板(400×400mm,厚5mm);
d. 秒表;
e. 钢直尺,(300mm);
f. 刮刀;
g. 药物天平,(称量100g,分度值01g);
h. 药物天平(称量1000g,分度值1g)。
102 试验步骤
1021 将玻璃板放置在水平位置,用湿布将玻璃板,截锥圆模,搅拌器及搅拌锅均匀擦过,使其表面湿而不带水渍。
1022 将截锥圆模放在玻璃板的中央,并用湿布覆盖待用。
1023 称取水泥300g,倒入搅拌锅内。
1024 加入推荐掺量的外加剂及87g或105g水,搅拌3min。
1025 将拌好的净浆迅速注入截锥圆模内,用刮刀刮平,将截锥圆模按垂直方面提起,同时开启秒表计时,任水泥净浆在玻璃板上流动,至30s,用直尺量取流淌部分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的最大直径,取平均值作为水泥净浆流动度。
103 结果表达
1031 表达净浆流动度时,需注明用水量,所用水泥的标号、名称、型号及生产厂和外加剂掺量。
1032 试样数量不应少于三个,结果取平均值,误差为±5mm。
11 水泥砂浆工作性试验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外加剂对水泥的分散效果,当水泥净浆流动度试验不明显时可用此法。
111 仪器
a. 胶砂搅拌机
见GB 33501-82《水泥物理检验仪器 胶砂搅拌机》的规定。
b. 跳桌、截锥圆模及模套、圆柱捣棒、卡尺均应符合GB 2419-82《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中第一章的规定。
c. 抹刀;
d. 台称(称量5kg)。
112 材料
a. 水泥;
b. 标准砂。
113 试验步骤
1131 基准砂浆流动度用水量的测定
11311 称取300g水泥,750g标准砂,倒入搅拌锅内,开启搅拌机,拌和5s后,徐徐加入水,30s内加完,自开动机器起搅拌3min,停机,将搅拌叶片提起,并乔下粘附在叶片上的砂浆,取出搅拌锅。
11312 在拌和砂浆的同时,用湿布抹擦跳桌的玻璃台面,捣棒、截锥圆模及模套内壁,并把它们置于玻璃台面中心,盖上湿布,备用。
11313 将拌好的砂浆迅速地分两次装入模内,第一次装至截锥圆模的三分之二,并用捣棒自边缘向中心均匀捣15次,接着装第二层砂浆,装至高出截锥圆模约2cm,同样用捣棒捣10次。在装胶砂与捣实时,用手将截锥圆模按住,以免产生移动。
11314 捣好后取下模套,用抹刀将高出截锥圆模的砂浆刮去并抹平,随即将截锥圆模垂直向上提起,以每秒一次的频率使跳桌连续跳动三十次。
11315 跳动完毕用卡尺量出砂浆底部流动直径,取互相垂直的两个直径的平均值为庐和水量时的砂浆流动度,用mm表示。
11316 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流动度在140±5mm。当砂浆流动度为140±5mm时的用水量即为基准砂浆流动度的用水量M0。
1132 按1131 的操作步骤测出掺外加剂砂浆流动度达140±5mm时的用水量M1。
1133 按1131的操作步骤加入推荐掺量的外加剂,测定加入基准砂浆用水量时的砂浆流动度,以mm表示。
1134 结果表达
11341 砂浆减水率
砂浆减水率按式(16)计算:
M0-M1
砂浆减水率(%)=--------×100…………………………………(16)
M0
式中:M0——基准砂浆流动度为140±5mm时的用水量,g;
M1——掺外加剂的砂浆流动度为140±5mm时的用水量,g。
11342 砂浆流动度
11343 试样数量不少于三个,结果取平均值,误差为±5mm。
11344 注明所用水泥的标号、名称、型号及生产厂。
附 录 A
二次微商法计算混凝土外加剂中氯离子百分含量实例
(参考件)
A1 空白试验及硝酸银当量浓度的标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10mL01000N氯化钠 加20mL01000N氯化钠
滴加硝酸 电势E △E/△V △[2]E/△V[2] 滴加硝酸银 电势E △E/△V △[2]E/△V[2]
银体积V01 mV mV/mL mV/mL[2] 体积V02 mV mV/mL mV/mL[2]
mL mL
10.30 242 20.20 240
10.40 253 110 20.30 251 110
10.50 267 140 300 20.40 264 130 200
10.60 280 130 -100 20.50 276 120 -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0
计算:V01=10.40+0.10×----------=10.48(mL)
300+100
200
V02=20.30+0.10×----------=20.37(mL)
200+100
10.00×0.1000
NAgNO3=---------------=0.1011(N)
20.37-10.48
A2 称取外加剂样品07697g,加200mL蒸馏水,溶解后加4mL(1:1)硝酸,用硝酸银溶液
滴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10mL01000N氯化钠 加20mL01000N氯化钠
滴加硝酸 电势E △E/△V △[2]E/△V[2] 滴加硝酸银 电势E △E/△V △[2]E/△V[2]
银体积V01 mV mV/mL mV/mL[2] 体积V02 mV mV/mL mV/mL[2]
mL mL
13.20 244 23.20 241
13.30 255 120 23.30 252 110
13.40 269 130 100 23.40 264 120 100
13.50 280 110 -200 23.50 275 120 -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 100
V1=13.30+0.1×----------=13.33(mL)
100+200
100
V2=23.30+0.1×----------=23.35(mL)
100+100
(13.33-10.48)+(23.35-20.37)
V=----------------------------------=2.92(mL)
2
35.45×0.101×12.92
Cl[-]=----------------------------×100=1.36(%)
0.7696×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谢松亮、汤狄美、汪幼梅、陆继光、吴菊珍、臧庆珊。